灯笼与中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接,寺庙中、大客厅里,随处都是有灯笼。细心测算,中国有灯是西汉之后的事,有纸灯笼又很有可能是在汉朝纸创造发明以后。
中国的大中型灯笼,不但是用于照明灯具,它通常也是一种象徵,吴忠厚说,他之前做新娘子灯(即宫灯)就意味着婚宴喜庆;竹篾灯则通告它是殡葬场所;伞灯(字姓灯),因「灯」与「丁」视频语音同样,意味著事业兴旺。因此,以往各家都是有字姓灯,悬架在屋檐和大客厅中。今日迎神赛会上,神灵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,便是这类风俗习惯的持续。
但是,灯笼最令人遐想、盼望也许或是元宵佳节的彩灯了。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习惯始于汉代初期,唐开元年里,为了更好地庆贺国富民强,乃扎结彩灯,藉著忽明忽暗的灯光效果,象徵「彩龙兆祥,民阜国强」,彩灯作风到此广泛时兴。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市时,更于南京秦淮河上燃放烟花水灯万只;永乐朝在大清门大立虌山照树灯,又在华门口设「灯市」,促使北平市还有「灯市口」街道社区。民国时期后,彩灯之事虽仍在,但平平淡淡了很多,多亏现如今因著中国热,灯笼又慢慢在家居装饰上饰演著关键的人物角色,可是如今灯笼的原材料,有的由原先的纸、毛竹,变为布、塑料、铁丝,并且灯笼的样子和色调与传统式也大不一样。
传统式中寺院是以淡黄色为主导,灯笼的尺寸、色调全以本人爱好转变,不在乎一定的象徵实际意义。
灯笼,总给人一种庄重庄重又充斥着喜庆的觉得,在大中型的聚会、庆典活动上都是必不可少的。